再看《石头》,看到了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地方。
前世,《石头》这部戏,好就好在画面粗糙、电影票房不好。
《石头》结构上比较高级,普通观众不一定喜欢,但是电影影迷非常推崇。
《石头》是一部适合影迷的电影,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一些门槛。
不是一些导演给自己电影垃圾找的理由,是真有观影门槛。
《石头》想要票房高,要放在十年后。
观众经过各种影片轰炸,开始能接受剧情片了,《石头》劲就会很大。
放在现在,宣传做好了,票房也有上限。
前世的不完美,从长期来看,无论对中国电影,还是对宁浩好处都更大。
在那个对国产片充满偏见的时代,一个结构高级、剧情完整、诚意满满,但是因为投资小、画面粗糙,宣传做的不好,票房又一般,结合在一块,就有了悲剧色彩。
《石头》又适合多刷,也经得起多刷。
影迷每看一遍,就会感慨国产片是有牛逼电影的,为什么票房不高啊。
自然会有遗憾,产生补偿心理。
这种心态就会折射到整个国产片上去,愿意给国产片一点宽容。
很多电影观众对国产片的改观,就是从《石头》开始的。
甚至可以说,《石头》改变了观众对国产片的偏见。
本土化不代表土
同样的,对宁浩就更可惜了。
那么好的电影,才这一点票房,觉得欠他一张票。
宁浩收割了一波观众缘,对于他以后的电影有很大好处。
这一世,在改变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偏见上,《疯狂的超市》做的比《石头》更好。
《超市》更接地气,不用观众事后感慨,当场满足。
“不要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我们要自信一点,再自信一点。”
沈三通指出目前《石头》剧本的问题。
宁浩在《石头》这部戏里,是有点不自信的。
一方面宁浩非常喜欢盖·里奇的电影,更加欣赏其拍摄手法。
另外一方面,宁浩有顾虑,怕观众不接受,也怕被人骂抄袭。
所以在剧本写作上,他刻意回避盖·里奇的手法,企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
沈三通认可这个想法,本土化是对的。
要赚中国观众的钱,就要让中国观众喜欢,必须本土化。
但什么是本土化,沈三通和宁浩就有了一些分歧。
或者在什么是中国化方面,有分析。
《两杆大烟枪》那种混乱、黑暗的背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英国有那样的文化。
英国的大缺大德,可不是只对殖民地,它对自己的本国民众也一样。
举个例子,当年铁娘子撒切尔弄私有化,把铁路分了。
搞的方式非常脑残,政府承担运营成本,收钱的交给私企。
把整个工人,也就是底层出路给断了。
盖·里奇就成长在那个环境之中。
如此环境之下,产生的文艺作品,带着混乱、黑暗、绝望很正常,可以理解。
谁放在那个环境之中都是这样。
可是老中不一样啊。
宁浩理解的本土化,在沈三通看来,是“土化”,一股土味。
弄进泥地里,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
好在没有多少殖味,多少能让沈三通接受一点。
前世沈三通干土木,真是憋了一肚子火,亲眼目睹了舆论变化。
80、90年代,中国基建不行,吹基建吹高楼大厦。
零几年之后,特别是08年之后,中国基建行了,变成高铁等一等你的人民了。
改吹内涵,吹文化了。
谁说国产电影一定要土,谁规定中国就是土?
那建设那么多高楼大厦做什么,要工业化干什么?
国外的高楼是高楼,是文化,是文明。
中国的高楼就不是高楼了,换成中国,基建发展反而成原罪了?
没这个道理。
方言可以有,但是不需要刻意。
当然了《石头》也有可能是成本问题,但是沈三通监制这版,厂房要有厂房的样子。
经营困难,人愁眉不展,但是色彩要亮,地方要宽敞。
01年加入世贸之后,是迎来大发展的。
来点工业文明的东西,精神状态要振奋。
不是大缺大德的英国就不用硬spy,自信一点。
“我会和浩子做好沟通。”邢爱娜将沈三通要求记下来。
“沈导,我们一定编好这个故事。”岳小军等编辑也做了表态。
他们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才知道是《超市》第二部。
很激动。
这可是一亿五千万电影的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