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官们攻击万历皇帝开矿榷税的事,每个月似乎都有那么几个人跳出来做悲天悯人状,万历皇帝一概留中不报,也让他们无可奈何。
&esp;&esp;由于黄来福的建议,此次开矿榷税比历史上多了个矿务总局与税务总局,所以对征税的事,比较有系统。
&esp;&esp;历史中从万历二十五年一直到万历三十三年八年中,矿监税使们上交皇帝的矿税银仅为300万两,一年才不到五十万两,是他们私下收入的十分之一。
&esp;&esp;开设了矿务总局与税务总局后,眼下征上来的商税矿税银一年己有一百余万两之多,而且历史上那些嚣张跋扈之极的矿监税使们行动也略为的会收殓些,大部分人的精力转向了真正的找矿开矿等活动,使地方上的小民受到的骚扰会少些。
&esp;&esp;当然了,就算如此,因为万历皇帝的开矿榷税主体是那些大商人与大矿主等,所以就算一年收这些钱,还是受到了他们的疯狂反对的。他们在朝中的代言人,如各地言官,各个京官等,每几个月都要酝酿一次大规模的上书。
&esp;&esp;当然了,以前他们的舆论力量是一统天下,在他们的笔下与宣传下,似乎他们是正义一方,万历皇帝的所作所为是昏庸的所为,是万民所指的。
&esp;&esp;不过现在有黄来福的《五寨堡新闻报》在京中疯狂为万历皇帝政策唱赞歌,这种美妙的情况己经一去不回了。由于黄来福避开文人市场,专走低端路线,言论生动活泼,又买一送一,每张报纸价格极为低廉。《五寨堡新闻报》的论调,至少在普通老百姓与小民中,还是很有市场的,这让那些文官们恨恨不己。
&esp;&esp;对于《五寨堡新闻报》,黄来福是专门拨款,每个记者都是待遇丰厚,而且不求盈利,加上馆内有强悍的打手做护卫,在京中还有各个权势太监,锦衣卫等人的支持,所以虽然很多文官们对《五寨堡新闻报》恨之入骨,但却是对之无可奈何。
&esp;&esp;对于万历皇帝的开矿榷税,黄来福是强烈支持的!历史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业与矿业己经非常兴旺,商税与矿税的征收应该要占到大明税收的半壁江山,而不是将所有的税收压力都放在可惜的小老百姓身上。
&esp;&esp;黄来福态度很明白,宁可对商人与矿主多欺压些,也不能让普通的农户失去最基本的活路而走上绝路。中国历史己经写得很明白,从来都只有农民造反让天下亡国的,没听说过有商人造反而让国家灭亡的。
&esp;&esp;而且商税与矿主的征收完善,才能让国家更为的富强。
&esp;&esp;中央保持一个强大财政核心还是必要的,过份藏富于民,特别是藏富于大商民,在亡国后,只是被别人收割的份,这种事,大明己经是个明显的教训。明亡后,清兵只在江南一个普通的商人之家,便抄到白银二十万两,不过这又如何,这些巨大的财富,都是为他人做嫁衣。
&esp;&esp;……
&esp;&esp;关于开矿榷税,这两年在大明百官中闹得沸沸扬扬,想必在此后的多年内仍会纷争不止。
&esp;&esp;不过关于这个纷争,在东征大军得胜归来后停了一阵时间,因为百官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另外一个方面。
&esp;&esp;就是黄来福带回来日本国首批一千万两白银赔款的事,而且依大明与日本国在三月初十日签订的《万历明日亲善友好条约》中,此后二十年内,每一年中,日本国都要赔付大明一百万两的白银,加上利息,还不止这个钱。
&esp;&esp;而且依条约,在明年中,日本国还要交纳两百万两的石见银山赎回费。
&esp;&esp;大明各部门己是穷苦了好久,所以关于这个赔款怎么分配,众官都是争得厉害。虽然说很多官员们对黄来福的贪钱如命颇有非意,认为天朝上国,打赢了就打赢了,不应该再向别人要赔款。而且也对黄来福拟定的《万历明日亲善友好条约》这条约名字嗤之以鼻,认为这名字太不雅观了,如果是他们来取条约名字,肯定会比这个优雅。
&esp;&esp;而且很多官员内心中也隐隐有担忧,大明对外开战也多了,第一次不但可以取回所花的费用,还大大地赚了一笔,使国库一下子充实起来。这些时间,京师内的《五寨堡新闻报》长篇大论,分析战争不一定会带来害处,如果运用得当,反而可以富国强国,事实在前,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思考。
&esp;&esp;百官们担忧,如果万历皇上从此知髓食味,穷兵黩武了怎么办?他们倒是不在乎大明会因此花了多少钱,而是担忧从此以后战争频繁,武人地位会大大上升。
&esp;&esp;当然,不管他们是如何的嗤之以鼻,如何的忧虑,这都是以后的事,对于该争的钱,他们还是争先恐后的。
&esp;&esp;关于首批一千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