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分裂为南人派和北人派、老论派和少论派,继续进行着争斗,最后党争的目标,更是指向了国之重臣李舜臣。
&esp;&esp;第一次朝战后,慑于日军的武力及锐气,朝鲜国决定练兵!他们聘请明军教官,同时按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打算先期练兵一万人!万历二十一年八月时,朝鲜成立新军司,招募新兵,训练阵法,刀术,拳术,弓术和火枪术等。
&esp;&esp;遵照《纪效新书》教导,朝军也将每11名士兵编成一小队,按兵种分为弓小队,火枪小队和刀斧小队。这11人协力合作,共同进退,形成一个战斗单位。然后三种小队各取其一,成为战斗大队。三大队又为一旗,三旗为一纵,五纵为一哨。全国共置25个哨,5哨驻防汉城,其余20哨分布全国各地。同时间,朝鲜国还打算在汉城与釜山之间,筑起多道防御线。
&esp;&esp;不过由于朝鲜国王大多把精力、财力都用在重修王京宫殿上,大臣们则是党争内斗不己,上面一系列计划,都成了一纸空文,明日和议三年中,朝鲜国就这样白白地虚度时光。
&esp;&esp;不但如此,朝鲜国还中了日本间谍要时罗的反间计,在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十一日时,以抗令不遵不罪,将李舜臣押入囚车,绑送汉城,由元均接替三道水军使之职。
&esp;&esp;本来对于上次日人称为文禄之役的失利,丰臣秀吉的分析就是因为海路不通,海路不通最大的障碍就是李舜臣,所以他在发动陆地攻势之前,一定要把朝鲜水军消灭干净!而这关键的人物,就是除掉李舜臣。眼下目标达到,日本人没有忧患了。
&esp;&esp;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丰臣秀吉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各军团纷纷自名护屋再次出阵朝鲜,最后入朝兵力近达十五万人,与上次出兵规模相当,日本史称庆长之役,朝鲜称之为丁酉再乱,大明称之为二次援朝之战爆发!
&esp;&esp;潮水般的日军涌来,登陆朝鲜沿岸各地,朝鲜举国震惊!朝鲜国王除了令都元帅权慄立刻点起重兵,抢先占领通往汉城的天险草梁道外,还于二十五日快马遣使向大明求援。本国的兵马靠不住,眼下大明在朝鲜的驻军又只有几千人,朝鲜国王又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esp;&esp;消息传到了大明京师,己是二月初。
&esp;&esp;此时大明对日封贡正使杨方亨正好率团回京,封贡失败,这是大事,他将过错全部推到沈惟敬身上,并交出石星手书,书中有“如事办妥,荐沈惟敬为督抚”的话。加上事先大明得到朝鲜情报,倭将加藤清正已经奉命赴朝鲜整治军队,无数战船往来对马与釜山一线运送军力粮草。当天下午,朝鲜的使臣到达京师,向大明求援,这事情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esp;&esp;万历帝雷霆大怒,下旨着锦衣卫捉拿沈惟敬,兵部尚书石星也倒了大霉,受牵累被革职待勘!很快的,锦衣卫查到沈惟敬在朝鲜庆州,将他抓了回来,关进了诏狱。三年后,沈惟敬经刑部定审,被判处死罪,于菜市口处斩!这位“民间外交家”,终于结束了他那奇特的一生。
&esp;&esp;册封失败,日人又再次开战,万历帝深恨丰臣秀吉无礼,正好朝鲜国向大明求援,万历皇帝顺水推舟,决定出兵救援朝鲜。
&esp;&esp;在万历皇帝的严厉督促下,大明上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廷议朝鲜之事。
&esp;&esp;二月初五日,明廷召百官议论朝鲜战局形势,分析日军动向。十一日再议援朝事宜,决定调宣府、大同和蓟、辽军队七千人,募浙兵三千七百人,并诏令朝鲜设立海防司道官。
&esp;&esp;二月十五日,廷议决定再度出兵援朝。命原延绥总兵官、都督同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帅南北诸军。杨元,刘綎,董一元等人为副总兵,统兵四万余人,即日入朝抗倭!其中,杨元部三千人马率先抵达汉城,然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全罗道重镇南原,开始构筑防御工事。
&esp;&esp;三月十五日,升山东布政司右参政杨镐为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为了加强后援,支持杨镐经理朝鲜军务,紧接着又命兵部左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杨镐未至,先奏十事。其中有令朝鲜官民输粟,得增秩、授官、赎罪以及乡吏丁夫等免役。又以朝鲜君臣隐匿钱粮,不饷援朝明军,劾奏其罪。因此,朝鲜官民多怨杨镐。
&esp;&esp;三月二十五日,万历皇帝再召山西镇总兵黄来福进京,商议筹备东征军粮饷之事!
&esp;&esp;此次援朝之战的武将统兵人选,本来万历皇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如松,可惜现在李如松正与辽东土蛮大战,分身无力。万历皇帝不是没想过让黄来福统领大军,毕竟这些年黄来福的战功是摆在那的,打仗确是有一手。不过要紧的是黄来福现在还是太年轻了,才二十几岁,就是一镇总兵,还加着都督同知